您的位置:首页 >汽车资讯 > 汽车资讯

杭州胜利剧院图片「记忆中的照片」

2023-09-09 08:15:37 来源:搜狐

简介:这是一组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照片,记录了杭州人生活的一角。希望这些老照片能够引起您的共鸣,为你翻开时光的相册,找回当年的记忆。上世纪80年代杭州浙江胜利剧院

这是一组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照片,记录了杭州人生活的一角。希望这些老照片能够引起您的共鸣,为你翻开时光的相册,找回当年的记忆。

上世纪80年代杭州浙江胜利剧院门前的街景。

这张照片里的场景是杭州的延安路。当年的延安路是杭州市内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,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很多,大家都行色匆匆,路中间有两位骑三轮摩托车巡逻的警察,他们用眼睛警惕地望向街边人群,如果有异常情况他们会立刻过去维持治安。

当年在延安路的两侧有商场、商店、饭店和剧院林立,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照片正中间的浙江胜利剧院。在上世纪80年代胜利剧院几乎每天都会播放电影,当时人们娱乐生活很单调,看电影是一项非常令人期待的事情,每天胜利剧院前都人头攒动,热闹非凡。我记得胜利剧院旁边有一家餐厅,他们做的汤粉很好吃,很多人看完电影都会到那里吃一碗香喷喷的汤粉。

上世纪80年代的杭州火车站。老杭州火车站是深藏在老杭州人心中的地标性建筑,老杭州火车站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,它陪伴杭州人经过了50余载的风风雨雨,许多人从这里离开杭州,又有许多人从这里来到杭州,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兴盛,承载着无数杭州人生命中的悲欢离合。

照片中的杭州火车站广场并不是很大,广场上有三三两两的行人,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广场上那些骑着人力三轮车的车夫。人力三轮车是当年杭州老百姓消费得起的“出租车”,这些三轮车将旅客从杭州火车站送往杭州市区的各个角落,然后又将想要离开杭州的人从杭州市区各个角落拉到火车站,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赚取微薄的收入。

老杭州火车站是一座宫殿式建筑,从远处看过去古色古香,有江南水乡建筑的特色。这座火车站在上世纪40年代建造的时候规格很高,建筑面积很大,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已经明显不能承担繁重的旅客输送任务。于是,上世纪90年代这座历史悠久的火车站就被拆除重建。

上世纪80年代的杭州友谊汽车服务社服务部。

这座小楼的外墙上贴着几幅巨大的广告牌,从广告牌的内容可知这是一家专门提供汽车销售、保养和维修的单位,是一家国营单位。墙上的广告牌上画着各种车型的汽车,有公交车,也有小轿车,在那个年代,这种单位属于服务型单位很养人,工作不累,但是收入却不低。

小楼上面的那几个红底白字的“杭州友谊汽车服务社服务室部”标牌用繁体字书写,这在上世纪80年代很常见。那么,当时简体汉字已经推广了30多年,为何还会有繁体字的标牌呢?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港台使用的都是繁体字,当时港台的经济发展很快,用繁体字的标牌会在感观上给人一种有档次的感觉,说白了,还是人的虚荣心在作祟。

上世纪80年代杭州西湖边的五讲四美宣传队。上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了一个名为“五讲四美”的倡议,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应该都知道吧,当年五讲四美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,尤其是在学校的校园里。

所谓“五讲四美”中的“五讲”是讲文明、讲礼貌、讲卫生、讲秩序、讲道德;“四美”则指的是心灵美、语言美、行为美和环境美。“五讲四美”倡议的宗旨是提升人们的基本素质,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。

照片中一队小学生举着五讲四美的宣传画和宣传标语从西湖边走过,前边学生举的宣传画都是他们自己亲手绘制的,虽然画风有些幼稚,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形象。照片右边面带笑容的那位妇女是学生们的班主任,她面带微笑自豪地看向自己的学生,为他们能走上街头做公益活动而感到骄傲。

那么问题来了,您在上学的时候参加过这样的公益活动吗?

上世纪80年代杭州街头的摸奖摊位。

上世纪80年代彩票如雨后春笋般的在中国大地萌发,各地都掀起了一股购买彩票的狂潮。那个年代的福利彩票大部分都是两块钱面额,最开始一等奖是彩电、冰箱、洗衣机或自行车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急需的日用品,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彩票的销售规模逐渐扩大,后来一头等升级为奖为小轿车等更高档的奢侈品。

照片中的这个小摊旁边有一个广告牌,广告牌上写着“一元摸奖”等字迹。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正规的彩票销售网点,而是个人销售的私彩。照片中有两位外国人正在摸奖,而坐在桌子后面销售彩票的大爷面色平和,波澜不惊,旁边有一位小青年正在笑眯眯地看热闹。由于这种彩票不是正规福利机构发放的,所以中奖率很低,即便中奖了也不一定能够兑得到奖品,所以销售彩票的大爷才神态轻松。

上世纪80年代杭州皇城西路的一处街景。

照片中一位男青年用三轮车驮着一位女青年,看样子两人应该是一对情侣,男青年边骑车边和女青年聊天。上世纪80年代,人力三轮车也是紧俏商品,那时候的人力三轮车价格很贵,一般家庭买不起,只有公家单位或做个体户的小老板才能够买得起。

路边有一家杭州市武林摩托车修理厂,几个人正蹲在摩托车修理厂的门口修理摩托车。那个年代摩托车甚至比现在家中的私家车还要稀有,拥有一台摩托车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一件事。武林摩托车修理厂是一家大集体单位,是当时杭州很有名气的一家修理厂,厂里的师傅修理水平很高,所以生意很兴隆。

上世纪80年代杭州街头的一处广告牌。左边的广告牌上写着“六公司美术摄影社”,下边写着公司的经营项目,从这些文字上可以看出这是一家跟摄影相关的单位,它的经营的项目很广,可以修理相机,出租相机,还能彩扩冲洗。

上世纪80年代照相还是比较奢侈的一件事,那时候拥有私家相机的人比较少,大多数人照相都要到照相馆去照。而这家公司右边的广告牌上写的“出租相机”四个大字,旁边的配图是一架长焦镜头单反相机,这东西在当年可是奢侈品,一般人根本买不起。而这家公司抓住了商机,出租相机不仅可以满足经济条件不允许摄影爱好者的需求,还能“借鸡下蛋”收取租金,可谓一举两得。

很赞哦!

随机图文